2014年05月28日
漫步於此,心情也好了許多
沿江漫步,路口的石獅,人像,生肖雕刻,壹個個生龍活虎,它們以各色姿態立於市,見證這經過的車水馬龍。剛到時進城總是抱怨,今刻意駐足留步,細賞其姿態,龍騰虎躍,千姿百態,卻無生活的繁雜。置身此地,仿入烏托邦,建設於此文化墻中各色迥異的人們,依欄倚望,對面的高山。穿梭於山間的長龍,阻斷了人們的交流。她曾經洶湧澎湃,孕育數以萬計的大江兒女,如今以平湖的姿態緩緩東去,沒有曾經的駭浪。她依然孕育著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比起從前更加的慷慨。
橋下巨大的鋼鐵支架支撐著路過的人煙,像生活中的頂梁柱,用健強的體魄撐起壹片天。漫步於此,心情也好了許多。倚在橋間倚望,江面是那麽的平靜,居然忘卻了川流不息的車輛。
推荐文章:uoringyli
kichylexku
愛的港灣
孤獨旅行luna
swase
繼續向前,現在是枯水季節曾經未涉足的地方也可以前往了。途中偶遇嬌艷的花骨朵,遂拍照留念。就這樣到達江邊,露出的石栗與細沙在陽光的襯托下,是那麽的耀眼,倚坐石梯之上,觀對岸美景,青山綠樹,仿佛從未有人涉足,壹切都是完整的樣子。
起身繼續前行,不覺到了壹個公園,坐在廢棄的船頭,平視江面,江邊那些忙碌的人們都趁著好天氣,在江邊洗衣,偶爾還會看見遊泳愛好者的聲影,臉在陽光的照射下,炫著紅暈。都盡情地享受著生活的樂趣。現在再看對面,繁華的都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正像這身旁的大江,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前行。
再往下,赤色的175M線露在旁邊的草叢中,還是那麽的耀眼。回頭看著自己剛剛坐著的舊船,依然高大、威武。船身的鐵銹仿佛在訴說著它曾經的壯績,穿梭於驚濤駭浪之間,為大江的人們帶來新鮮的事物,但那只是曾經。
看著這身邊的大江,竟然膝蓋竟壹下子發軟,這才意識到自己並不會遊泳。蹲在那裏看著東逝的流水,不遠處傳來船笛聲,它滿載貨物從港口出發,運往不知名的地方,想想準備畢業的自己,滿載自己的夢想,對生活的渴望,對在意的人的責任,前往遠方,不知前方的路途是平坦或滿是荊棘。總之,向前,無論風浪、雨雪。堅持夢想,為了自己在乎和在乎自己的人,為自己——向前。
起身時,突然眼前壹陣漆黑,這時身體也不聽使喚,向這奔流的大江倒下,還好神經恢復的比較快,大腦獲得了身體的指揮權,促使自己站立了起來。找壹個長椅躺下,順著視線不遠處的垂釣者正悠閑地和這啤酒,註視著江面動靜,生活就應該如此悠閑,想著想著視線越來越模糊,醒來時看到洗衣的人們已經歸去,看時間尚早,便在附近的水上長廊上漫步,忽然看到從中突出的紅牡丹,才想起有多長時間沒有到過家門後的那座大山,曾經用山泉水泡映山紅的自己早已過去。向著那個方向前進,看到大片的不知名的花卉正努力的綻放著,有的含苞怒放,有的以在雕謝的邊緣,還在展示著自己最後的那壹點紅,給這個城市帶來壹點鮮艷。
不知何時,大地開始披上夕陽的紅裝,壹切都來得那樣的快,波光粼粼的江面、銹跡纏身的鐵船,還有那搖曳著的漁船,都是那麽的美,美的讓人無法挑剔,說不出有何殘缺。沿江馬路的燈光也開始倒映在這流逝的江水中,水波過去,這風景甚是迷人。回頭看到壹個青年拿著小二,嚼著花生,眼珠直直的盯著江中對岸馬路旁路燈的倒影。看著,想著。這壹切好像在哪裏見過。這時,壹陣涼風吹來,感覺很是舒服,擡頭仰望,這裏沒有家鄉那樣璀璨的星空,也沒有那壹彎殘月,倒映在水中的只有路燈和繁華的霓虹燈。
回到學校,收拾壹下便倒在床上。可直到深夜未眠,聽著過往的笛聲,想著,那裏又有多少懷揣夢想前往他鄉漂泊和帶著成功的喜悅去見那些在乎和在乎自己的人們呢?
橋下巨大的鋼鐵支架支撐著路過的人煙,像生活中的頂梁柱,用健強的體魄撐起壹片天。漫步於此,心情也好了許多。倚在橋間倚望,江面是那麽的平靜,居然忘卻了川流不息的車輛。
推荐文章:uoringyli
kichylexku
愛的港灣
孤獨旅行luna
swase
繼續向前,現在是枯水季節曾經未涉足的地方也可以前往了。途中偶遇嬌艷的花骨朵,遂拍照留念。就這樣到達江邊,露出的石栗與細沙在陽光的襯托下,是那麽的耀眼,倚坐石梯之上,觀對岸美景,青山綠樹,仿佛從未有人涉足,壹切都是完整的樣子。
起身繼續前行,不覺到了壹個公園,坐在廢棄的船頭,平視江面,江邊那些忙碌的人們都趁著好天氣,在江邊洗衣,偶爾還會看見遊泳愛好者的聲影,臉在陽光的照射下,炫著紅暈。都盡情地享受著生活的樂趣。現在再看對面,繁華的都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正像這身旁的大江,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前行。
再往下,赤色的175M線露在旁邊的草叢中,還是那麽的耀眼。回頭看著自己剛剛坐著的舊船,依然高大、威武。船身的鐵銹仿佛在訴說著它曾經的壯績,穿梭於驚濤駭浪之間,為大江的人們帶來新鮮的事物,但那只是曾經。
看著這身邊的大江,竟然膝蓋竟壹下子發軟,這才意識到自己並不會遊泳。蹲在那裏看著東逝的流水,不遠處傳來船笛聲,它滿載貨物從港口出發,運往不知名的地方,想想準備畢業的自己,滿載自己的夢想,對生活的渴望,對在意的人的責任,前往遠方,不知前方的路途是平坦或滿是荊棘。總之,向前,無論風浪、雨雪。堅持夢想,為了自己在乎和在乎自己的人,為自己——向前。
起身時,突然眼前壹陣漆黑,這時身體也不聽使喚,向這奔流的大江倒下,還好神經恢復的比較快,大腦獲得了身體的指揮權,促使自己站立了起來。找壹個長椅躺下,順著視線不遠處的垂釣者正悠閑地和這啤酒,註視著江面動靜,生活就應該如此悠閑,想著想著視線越來越模糊,醒來時看到洗衣的人們已經歸去,看時間尚早,便在附近的水上長廊上漫步,忽然看到從中突出的紅牡丹,才想起有多長時間沒有到過家門後的那座大山,曾經用山泉水泡映山紅的自己早已過去。向著那個方向前進,看到大片的不知名的花卉正努力的綻放著,有的含苞怒放,有的以在雕謝的邊緣,還在展示著自己最後的那壹點紅,給這個城市帶來壹點鮮艷。
不知何時,大地開始披上夕陽的紅裝,壹切都來得那樣的快,波光粼粼的江面、銹跡纏身的鐵船,還有那搖曳著的漁船,都是那麽的美,美的讓人無法挑剔,說不出有何殘缺。沿江馬路的燈光也開始倒映在這流逝的江水中,水波過去,這風景甚是迷人。回頭看到壹個青年拿著小二,嚼著花生,眼珠直直的盯著江中對岸馬路旁路燈的倒影。看著,想著。這壹切好像在哪裏見過。這時,壹陣涼風吹來,感覺很是舒服,擡頭仰望,這裏沒有家鄉那樣璀璨的星空,也沒有那壹彎殘月,倒映在水中的只有路燈和繁華的霓虹燈。
回到學校,收拾壹下便倒在床上。可直到深夜未眠,聽著過往的笛聲,想著,那裏又有多少懷揣夢想前往他鄉漂泊和帶著成功的喜悅去見那些在乎和在乎自己的人們呢?
2014年05月20日
寫給白敏蘭
有那麽壹個人,在我低落的時候很輕易的走進了...我的世界。
她叫白敏蘭。壹個漂亮活潑的女孩,只是有壹些頹廢吧,讓人很無語的說。
說說我和她的事情,那對我來說無疑是個轉折點,呵呵。
推荐文章:beckylisa
leileicandy
時光驛站
rmaklirio
jokangry
學校的課外活動,我在看我們班踢球,很有趣,很歡喜。這個時候,她來了,壹路上梨花帶雨的來了。看著她傷心的模樣,有壹點憔悴。很不忍心,她問我:“我們有沒有拉過手?”我很郁悶,我們什麽關系?我知道,怎麽會拉手,我期待妳也不會同意...
她說班上有傳聞說看見我們拉手了,哭著說的樣子,讓我手足無措。其實,我是很笨拙的壹個人。
“是誰啊?”只有用簡單的話語來掩飾我的茫然,同時我也註意到了,在她身後還有壹個人,不,兩個人。
有壹個,就是現在她的男朋友吧,我的師兄?呵呵.....也許吧
當我看見他和她走的時候,我就明白了,壹切都是奢求了,也許是真的喜歡,也許是真的喜歡,壹切那時候就是奢望了。這個時候我很深刻的體會到了,那曾經被我這樣對待的女孩,我恨自己的搖擺不定!
或許,她哭了。我真的...是個懶人吧,某方面。大概吧
那個時候,不管是真是假,不管怎麽說,很有壹種世界昏暗的感覺,也不想哭?只是有點心悶的感覺。很悶很悶....悶得喘不過氣。
這個時候,白很輕易的走進了,走進了我的世界,也許是不經意吧,也許是無心插柳吧,她那關心的語氣,溫情的照顧,和壹件略顯單薄卻無比溫暖的外衣.....
那沁人心脾的壹縷香,已經烙印....
以後的以後,我明白,要好好的珍惜,身邊的每壹個人。絕對不能在讓這種悲劇發生在我的身邊。
我會永遠銘記,這些小小的秘密。青春年華的美麗,總是需要回憶?
以及,小師姐,小伍,還有很多很多的人......
勿忘安好,默默陪伴就是我的深情......
以及,白敏蘭......
她叫白敏蘭。壹個漂亮活潑的女孩,只是有壹些頹廢吧,讓人很無語的說。
說說我和她的事情,那對我來說無疑是個轉折點,呵呵。
推荐文章:beckylisa
leileicandy
時光驛站
rmaklirio
jokangry
學校的課外活動,我在看我們班踢球,很有趣,很歡喜。這個時候,她來了,壹路上梨花帶雨的來了。看著她傷心的模樣,有壹點憔悴。很不忍心,她問我:“我們有沒有拉過手?”我很郁悶,我們什麽關系?我知道,怎麽會拉手,我期待妳也不會同意...
她說班上有傳聞說看見我們拉手了,哭著說的樣子,讓我手足無措。其實,我是很笨拙的壹個人。
“是誰啊?”只有用簡單的話語來掩飾我的茫然,同時我也註意到了,在她身後還有壹個人,不,兩個人。
有壹個,就是現在她的男朋友吧,我的師兄?呵呵.....也許吧
當我看見他和她走的時候,我就明白了,壹切都是奢求了,也許是真的喜歡,也許是真的喜歡,壹切那時候就是奢望了。這個時候我很深刻的體會到了,那曾經被我這樣對待的女孩,我恨自己的搖擺不定!
或許,她哭了。我真的...是個懶人吧,某方面。大概吧
那個時候,不管是真是假,不管怎麽說,很有壹種世界昏暗的感覺,也不想哭?只是有點心悶的感覺。很悶很悶....悶得喘不過氣。
這個時候,白很輕易的走進了,走進了我的世界,也許是不經意吧,也許是無心插柳吧,她那關心的語氣,溫情的照顧,和壹件略顯單薄卻無比溫暖的外衣.....
那沁人心脾的壹縷香,已經烙印....
以後的以後,我明白,要好好的珍惜,身邊的每壹個人。絕對不能在讓這種悲劇發生在我的身邊。
我會永遠銘記,這些小小的秘密。青春年華的美麗,總是需要回憶?
以及,小師姐,小伍,還有很多很多的人......
勿忘安好,默默陪伴就是我的深情......
以及,白敏蘭......
2014年05月13日
民辦教師
我上小學時,除了校長是公辦教師外,其他都是民辦教師。民辦教師選自本鄉本土,是各村的識字人,學問恐怕最起碼也是初中畢業以上。
家有半鬥糧,不當孩子王。教師是辛苦的,人所共知;教師的工資是微薄的,亦是人所共知。而民辦教師的工資收入僅僅是國家正式教師的幾分之壹(上世紀九十年代,壹年也沒有2000元),但卻要完成和正式教師壹樣甚至比他們更繁重的教學任務,為國家基礎教育作著貢獻。
他們是典型的泥腿子,壹手撮土為泥,壹手握土為筆。我的壹位小學教師,壹次下雨天,提著自己新買的膠鞋上班,學生問他怎麽不穿呀,他說怕新鞋沾上了泥巴。這話讓學生感到好笑,也感到心疼。
他們有兩份責任田,壹塊黑板和幾畝自家的土地。他們在移植嫁接,在農家孩子的心田裏,象種植水稻壹樣,根植知識。他們同時需要拔掉孩子心中和莊稼地裏的雜草,讓兩塊田都生長得旺盛,赤足奔波於象形文字式的田徑,從腳心發始穿透於全身的傷痛,常常叫民辦教師步履踉蹌,扼筆嘆息。
他們的內心是陽光的,自顧穿著粗布衣衫,笑傲江湖,安之若素。他們是壹群扶貧的人,彎下腰將壹株株禾苗擺正,休息日走進田野,高粱們紅光滿面,列隊相迎,他們像檢閱自己的學生壹樣,伸出粘滿粉筆灰的手指,敲敲某個低垂著頭的穗子。動作如此熟稔,自然也是滿臉的紅光。
我上到小學五年級時,開始時興民師考轉。我的兩位畢業班老師,當然是崔莊小學的中堅,也是最有知識和能力的,他們壹邊教書,壹邊挑燈夜戰,拼命復習,他們算是較早考轉的,學生們都為他倆高興。只可惜,考轉沒幾年,他們都未到退休年齡時,便因積勞成疾,患病作古。
那時,每年的考轉指標雖然有限,民師們都在爭取,並常常擔驚受怕,提心吊膽,身心疲憊。1986年,是全縣安排最後壹批民師,此後民師安排關閘。但教師不夠用時,只好聘壹些代課教師。八十年代,鄉裏開始因計生等籍口,清退壹批民師。到2000年時,凡當時在冊的民師壹律轉正,代課教師也全部清退,不復存在。民師們與正式教師享受了同等待遇,了卻了多年的載道怨聲。
然而被辭退的民辦教師,包括代課教師,多年來,政府也沒給他們壹個說法。他們大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走向衰弱和垂暮,生活貧困、潦倒,成為社會弱勢群體。所幸,2013年,國家開始對他們開始統計,計劃按教齡會給他們發放壹些補貼,這多少也算是對他們這類曾為我國基礎教育和掃除文盲做過貢獻的安慰。
民辦教師,這個名字,如壹頂稻桿編織的草帽,在晚風中搖曳。
民辦教師,是壹本繁復蕪雜的書,翻過去是谷雨、芒種和秋分,翻過來是字母、數字和童話。
民辦教師猶如紅燭,永遠亮在鄉村的深夜。
家有半鬥糧,不當孩子王。教師是辛苦的,人所共知;教師的工資是微薄的,亦是人所共知。而民辦教師的工資收入僅僅是國家正式教師的幾分之壹(上世紀九十年代,壹年也沒有2000元),但卻要完成和正式教師壹樣甚至比他們更繁重的教學任務,為國家基礎教育作著貢獻。
他們是典型的泥腿子,壹手撮土為泥,壹手握土為筆。我的壹位小學教師,壹次下雨天,提著自己新買的膠鞋上班,學生問他怎麽不穿呀,他說怕新鞋沾上了泥巴。這話讓學生感到好笑,也感到心疼。
他們有兩份責任田,壹塊黑板和幾畝自家的土地。他們在移植嫁接,在農家孩子的心田裏,象種植水稻壹樣,根植知識。他們同時需要拔掉孩子心中和莊稼地裏的雜草,讓兩塊田都生長得旺盛,赤足奔波於象形文字式的田徑,從腳心發始穿透於全身的傷痛,常常叫民辦教師步履踉蹌,扼筆嘆息。
他們的內心是陽光的,自顧穿著粗布衣衫,笑傲江湖,安之若素。他們是壹群扶貧的人,彎下腰將壹株株禾苗擺正,休息日走進田野,高粱們紅光滿面,列隊相迎,他們像檢閱自己的學生壹樣,伸出粘滿粉筆灰的手指,敲敲某個低垂著頭的穗子。動作如此熟稔,自然也是滿臉的紅光。
我上到小學五年級時,開始時興民師考轉。我的兩位畢業班老師,當然是崔莊小學的中堅,也是最有知識和能力的,他們壹邊教書,壹邊挑燈夜戰,拼命復習,他們算是較早考轉的,學生們都為他倆高興。只可惜,考轉沒幾年,他們都未到退休年齡時,便因積勞成疾,患病作古。
那時,每年的考轉指標雖然有限,民師們都在爭取,並常常擔驚受怕,提心吊膽,身心疲憊。1986年,是全縣安排最後壹批民師,此後民師安排關閘。但教師不夠用時,只好聘壹些代課教師。八十年代,鄉裏開始因計生等籍口,清退壹批民師。到2000年時,凡當時在冊的民師壹律轉正,代課教師也全部清退,不復存在。民師們與正式教師享受了同等待遇,了卻了多年的載道怨聲。
然而被辭退的民辦教師,包括代課教師,多年來,政府也沒給他們壹個說法。他們大都年過半百,甚至年過花甲,走向衰弱和垂暮,生活貧困、潦倒,成為社會弱勢群體。所幸,2013年,國家開始對他們開始統計,計劃按教齡會給他們發放壹些補貼,這多少也算是對他們這類曾為我國基礎教育和掃除文盲做過貢獻的安慰。
民辦教師,這個名字,如壹頂稻桿編織的草帽,在晚風中搖曳。
民辦教師,是壹本繁復蕪雜的書,翻過去是谷雨、芒種和秋分,翻過來是字母、數字和童話。
民辦教師猶如紅燭,永遠亮在鄉村的深夜。
2014年05月13日
赤腳醫生
那時,村莊裏的孩子都怕母親們說壹個名字:川。壹說川來了,孩子們的哭聲就會戛然而止。川是村上的醫生,印象中的他總是肩背壹個方形的藥箱,藥箱上有壹個拳頭大小的紅色“十”字。
他的藥箱裏,有體溫表、註射器,有壹些安乃近、磺胺類、止痛類的藥片和慶大黴素、柴胡之類的針劑。大人小孩有個頭痛發熱的毛病,就去找他,花不了兩角錢,就能解決問題。
他藥箱裏的器械,是公社配發的,藥物也大都是上面供應的,個別用量大的,他也是先借支,再把治療中收的錢交上。
按輩分,我叫他川叔。小時,小病不斷,沒少讓川叔給我打針。但我特別怕那針頭,川叔就拿個糖豆哄我,用手指輕扣針頭要紮的部位,然後說著“就打完了,就打完了”,還在輕推慢送著藥水。川叔打針前後總有些動作很優雅,先要壹碗開水,沖針管子,水流“磁磁”地沖在地上、墻上,看得我眼睛直晃。
推荐文章:時光驛站
田舎の女の子
aaronusek
精霊を庇って
True love
有壹次,大概給我打的是青黴素,那可真叫個痛,我不停地搖擺自己的身子,連弄彎了川叔兩個針頭,註射完,我仿佛感到他對兩個彎針頭,發出了惋惜的哀嘆。在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兩個不能再用的針頭也真值得珍惜。
後來,上學了,才知道川叔就是赤腳醫生,亦農亦醫,不是國家正規的醫生,只有大隊的少許補貼和村上發給的工分。
那個時代,國家貧窮,醫科專家奇缺,壹時也培養不出那麽多專業醫生,要解決農村醫療問題,只能從高中畢業生中、或者略懂醫術的人中,每村選壹位,培訓個仨月半年的,就在村上上任了。
他們只能治壹些頭痛發熱、擦損外傷之類的小病,但壹定是壹心壹意,皆盡全能的。病大了,親自陪著送往公社、縣城的醫院。生瘡、生孩子、牲畜得了瘟癥都要找赤腳醫生,他們成了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是村裏的大知識分子,也是救命恩人。鄉村赤腳醫生是辛苦的,無論誰家有病人,隨喊隨到,深更半夜也不能癔癥,他們還不斷挑燈自修,依照“秀才學先生,不要仨五更”的諺語,學習醫學知識。然而,那時的鄉村是貧窮落後、資金短缺的,沒有專業的醫療室,醫療設備也是十分簡陋。赤腳醫生除了壹個藥箱,幾片普通的藥片,壹支針筒,幾塊紗布,別的就少得可憐。這麽簡陋的設備,對赤腳醫生來說,有時也是“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了。
赤腳醫生根在鄉村,不會出賣鄉音和靈魂,五十度的白幹酒壹樣純正。他們是不倦的,是真誠的,值得稱道的,接近糧食,高於秋天。在行醫時,碰上困難戶和五保戶,倒貼成本費也是常事。村裏的小孩見了赤腳醫生,既愛又怕,大都會縮進母親的身後,伸出頭來,怔怔地盯著赤腳醫生身上的紅十字藥箱——那裏面,既有糖豆,更有針筒。
赤腳醫生是六十年代出現,八十年代消亡的。隨著醫院的規範化,醫生的職業化,這個稱謂也就消失了。然而每每想起,赤腳醫生的名字,川叔等無數形象歷歷在目。川叔是可憐的,他沒娶上老婆,九十年代初期,患上了食道癌,吃不下東西,瘦死了。當時,我在外地進修,也沒有為他送最後壹程,現在還心留遺憾。
赤腳醫生的名字中的“赤腳”二字,每每細品,都覺傳神得很,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字裏的智慧。赤腳醫生,讓人仿佛看到,下雨泥路裏,他們光著腳丫奔走在患者之家的赤誠;仿佛又看到他們壹貧如洗,人窮誌高的形象;仿佛又看到他們響應毛主席號召,努力為人民服務的赤膽衷心。
赤腳醫生的名字像壹尾魚,遊到了歲月之河的深處,回憶起他們頭上的鱗片,猶如心頭盛開的花,壹瓣壹瓣地珍藏在記憶裏。
他的藥箱裏,有體溫表、註射器,有壹些安乃近、磺胺類、止痛類的藥片和慶大黴素、柴胡之類的針劑。大人小孩有個頭痛發熱的毛病,就去找他,花不了兩角錢,就能解決問題。
他藥箱裏的器械,是公社配發的,藥物也大都是上面供應的,個別用量大的,他也是先借支,再把治療中收的錢交上。
按輩分,我叫他川叔。小時,小病不斷,沒少讓川叔給我打針。但我特別怕那針頭,川叔就拿個糖豆哄我,用手指輕扣針頭要紮的部位,然後說著“就打完了,就打完了”,還在輕推慢送著藥水。川叔打針前後總有些動作很優雅,先要壹碗開水,沖針管子,水流“磁磁”地沖在地上、墻上,看得我眼睛直晃。
推荐文章:時光驛站
田舎の女の子
aaronusek
精霊を庇って
True love
有壹次,大概給我打的是青黴素,那可真叫個痛,我不停地搖擺自己的身子,連弄彎了川叔兩個針頭,註射完,我仿佛感到他對兩個彎針頭,發出了惋惜的哀嘆。在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兩個不能再用的針頭也真值得珍惜。
後來,上學了,才知道川叔就是赤腳醫生,亦農亦醫,不是國家正規的醫生,只有大隊的少許補貼和村上發給的工分。
那個時代,國家貧窮,醫科專家奇缺,壹時也培養不出那麽多專業醫生,要解決農村醫療問題,只能從高中畢業生中、或者略懂醫術的人中,每村選壹位,培訓個仨月半年的,就在村上上任了。
他們只能治壹些頭痛發熱、擦損外傷之類的小病,但壹定是壹心壹意,皆盡全能的。病大了,親自陪著送往公社、縣城的醫院。生瘡、生孩子、牲畜得了瘟癥都要找赤腳醫生,他們成了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是村裏的大知識分子,也是救命恩人。鄉村赤腳醫生是辛苦的,無論誰家有病人,隨喊隨到,深更半夜也不能癔癥,他們還不斷挑燈自修,依照“秀才學先生,不要仨五更”的諺語,學習醫學知識。然而,那時的鄉村是貧窮落後、資金短缺的,沒有專業的醫療室,醫療設備也是十分簡陋。赤腳醫生除了壹個藥箱,幾片普通的藥片,壹支針筒,幾塊紗布,別的就少得可憐。這麽簡陋的設備,對赤腳醫生來說,有時也是“巧婦難做無米之炊”了。
赤腳醫生根在鄉村,不會出賣鄉音和靈魂,五十度的白幹酒壹樣純正。他們是不倦的,是真誠的,值得稱道的,接近糧食,高於秋天。在行醫時,碰上困難戶和五保戶,倒貼成本費也是常事。村裏的小孩見了赤腳醫生,既愛又怕,大都會縮進母親的身後,伸出頭來,怔怔地盯著赤腳醫生身上的紅十字藥箱——那裏面,既有糖豆,更有針筒。
赤腳醫生是六十年代出現,八十年代消亡的。隨著醫院的規範化,醫生的職業化,這個稱謂也就消失了。然而每每想起,赤腳醫生的名字,川叔等無數形象歷歷在目。川叔是可憐的,他沒娶上老婆,九十年代初期,患上了食道癌,吃不下東西,瘦死了。當時,我在外地進修,也沒有為他送最後壹程,現在還心留遺憾。
赤腳醫生的名字中的“赤腳”二字,每每細品,都覺傳神得很,體現了中國語言文字裏的智慧。赤腳醫生,讓人仿佛看到,下雨泥路裏,他們光著腳丫奔走在患者之家的赤誠;仿佛又看到他們壹貧如洗,人窮誌高的形象;仿佛又看到他們響應毛主席號召,努力為人民服務的赤膽衷心。
赤腳醫生的名字像壹尾魚,遊到了歲月之河的深處,回憶起他們頭上的鱗片,猶如心頭盛開的花,壹瓣壹瓣地珍藏在記憶裏。